7日内热门点击
热门栏目推荐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学术讲座 / 正文
2018年秋季工作坊之六
来源: /
发布信息:IESSR / 2018年10月22日 15:41 / [点击量] /

题目:公地悲剧的新证据?基于社会发展条件的公共环境治理与个体责任转移

时间:2018年10月24日(周三)中午12:30

地点: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会议室(东333)

摘要:消费社会的到来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环境问题的解决越来越需要个体的积极参与。1998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首次提出可持续消费(sustainable consumption)的概念,自此以来,可持续消费已逐渐成为个体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现有研究发现,在参与可持续消费等环保行为时,个体态度和行为常常表现出高度的不一致性,即亲环境态度并不必然导致相应的亲环境行为。早期研究大多集中在心理学和市场营销领域,以理性选择模型为出发点,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宏观社会系统的影响。本研究将消费者视作嵌入在社会系统中的有限理性行动者,考察不同社会发展条件下,个体如何对宏观的环境治理(environmental governance)做出回应,表现出差异性的可持续消费行为水平。对我国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宏观环境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个体可持续消费的参与水平。国际比较数据进一步揭示了不同社会发展条件塑造的行为后果。基于对31个国家多层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在高收入国家,有效的环境治理往往会刺激人们的可持续消费行为,而在宏观环境治理相对不足时,态度和行为的关联性会增强;在低收入国家则观察到相反的效果,有效的环境治理会降低人们的参与频率,但会强化从态度到行为的转化。环境治理的差异化效果说明,面对需要平衡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亲环境行为决策时,人类行为往往表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如果只是片面地强调从微观层面提升环境态度或从宏观层面改善环境治理,那么很可能南辕北辙,造成非期然后果。更恰当的作法是,应当将个体放置在具体的社会发展情境中,因地适宜地发展地方性的环保策略。

主讲人简介:王琰,女,1987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3年获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社会学。近年来在Environment and Behavi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心理科学进展》、《浙江学刊》、《社会学评论》等中英文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

上一条:2018年秋季工作坊之七 下一条:2018年秋季工作坊之五